「原來你也有留意台灣發生的事的啊!」當一位一起登山的台灣山友談到台灣的選舉、而我又表現得對情況略知一二的時侯,他有這樣的反應。其實我跟很多香港人一樣,都有興趣留意世界各地發生的事,也許是一種大中華情意結,也會特別關注華人聚居地的情況。
我與台灣的緣,始終十一年前,第二次到台灣,卻是十一年後的事了,但是在這十一年間,我對台灣的興趣有增無減,擾攘的政局是其次,我的焦點,是這片土地上的壯美山水。
第一次到台灣,是1996年的聖誕節,那是一次團體的外遊活動,一行二十人,包了一個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環島六天團,卻也是一次頗不愉快的經驗。貨不對板的行程、台北方面接待的旅行社惡劣態度,並沒有妨礙我對台灣山山水水的欣賞。當我第一眼看到太魯閣和清水斷崖壯美的自然風光後,就對自己說,以後一定要再來台灣,用自己的雙腳走遍這個美麗寶島的大山大水。回程的行囊中,裝滿了一本本有關台灣的自然風光和登山溯溪的書籍,之後的兩年,也勤力地計劃著重訪台灣的行程。
很不幸地,不久之後台灣便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九二一大地震」,因為擔心地震後地質不穩定等安全問題,加上其他種種的因素,重訪台灣的計劃,一拖就拖了十年。直到今年,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由一位香港山友帶隊的「玉山登頂」活動,可惜最後因為登山證抽籤不成功,而未能成行。心有不甘之下,幾經轉折,最後也成功地實現了「登雪山主東峰」的旅程。十一年後重訪寶島,也成就了自己的「台灣百岳」第一擊。
台灣被稱為寶島,但也有另一個羅曼蒂克的名字-「福爾摩莎」。在歷史上,台灣曾有著不同的稱呼:漢朝是「夷洲」,隋至元代稱「流求」,明初則改稱為「小流求」,以區分稱為「大流求」的中山國(現今的沖繩)。明朝中期以後,不同的稱呼更多,包括了大圓、台員、大灣、台窩灣、東蕃等等。而「福爾摩莎」一名,則是源自葡文Formosa,有「美麗之島」的意思。Formosa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1544年明嘉靖年間,葡萄牙人在往返日本的途中,發現了這個美麗的島嶼,便取名為「Formosa」,並於1554首次繪入世界地圖遠東部份,而為西方世界所確知。
1624年,荷蘭首次侵佔台灣島,沿用了葡萄牙人「福爾摩沙」的名字,後來鄭成功收復台灣,將東番改稱東寧,但民間仍用大圓、台員、台窩灣等名字。「台窩灣」原為赤崁樓以西之海灣的通稱,源自原住民平埔族中的最早與大陸漁民交往的台窩灣族群,其後再演變簡化成「台灣」一名,官方亦在明代萬曆年間正式使用。康熙二十二(1683年),清统一台灣,翌年清兵入台,設立隸屬福建省的台灣府,「台灣」才正式由地名成為島名。
「Formosa」一名,曾經引起爭論,雖然名字是葡萄牙人的發明,侵佔台灣的荷蘭人只是沿用了西方人己知的稱呼,但有意見認為這是被西方強加的稱謂,所以是帶殖民主義色彩的產物,不能再使用,似乎凡提及「Formosa」稱謂的人,都成了別有用心的人了。
在國際公認的動植物學分類中,台灣的原生品種,其實大都以formosanus的種名或亞種名來命名(例如台灣馬藍Strobilanthes formosanus,台灣鬚緣椿象Dalader formosanus,台灣櫻花鉤吻鮭Salmo formosanus/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等等),也不見得引起了什麼爭議。對於上綱上線的爭拗,我沒有興趣,只覺得Formosa-美麗的島嶼,正是對台灣最貼切的寫照。
(圖片轉貼自網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