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助人圓夢的天使


熱愛單車旅行的朋友都知道,台灣近年有一股單車環島的熱潮。一千多公里的旅程,對台灣人來說,不單是體能和意志的考驗,更是認識自己家園的一種修煉。熱潮的掀起,可追溯至2007年的台灣電影《練習曲》,這部溫暖抒情的電影,以平實的手法記錄聽障少年明相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之旅。一場一個人的環島行、閃爍著赤子之光的旅程,喚醒了多少台灣人心裡的夢。這熱潮,近年也跨過了台灣海峽,感染了不少香港與中國內地的年輕人,當中也包括了不再年輕的自己。

真正令單車旅行愛好者著迷的,其實是日本人石田裕輔著述的87國十萬公里單車遊記《不去會死》。台灣遠流在2008年底出版了《島內出走》一書,當中的慢騎哲學,讓一眾中年車友騷動不已,作者「蛙大 [1]」也是因為有一天偶然讀了《不去會死》,才在2007年的夏天,決定跑去用單車把台灣島完整地環了一圈。《不去會死》中譯本於2006年在台灣出版,石田的單車環球旅程,卻是1995到2002年間的事了。自己的單車旅行,其實開始得更早,大學年代曾單獨在英倫三島作長途單車旅行,當時年少無知,只憑一股衝勁勇往直前,回首再看,其實相當魯莽,不過也慶幸當年有此勇氣,讓自己無悔青春。成為上班族後,太多的顧慮,太多的牽絆,已再沒有如此騎車出走過了。決定到台灣單車環島,可以說,也是嘗試重覓當年的感覺 ,只不過,亦是因為跟朋友的一個「不等價交換」。

朋友阿立[2] 也是一位單車旅行愛好者,在三十歲前夕決定辭掉工作、到南半球各地打工和遊歷,趁年輕去完成自己的旅行和寫作夢想;與此同時,也提出了有趣的「不等價交換」,希望為還未很確定目標、或不滿意現時的生活方式、或正在迷網困惑的朋友做一個示範:趁著還可以的時候去做希望做的事,只要「夠想」和「足夠勇氣」,夢想是會實現的。阿立公開發出邀請:他會在旅程中「為你做一件很想做、但又未能或無法做的事」,但你也要為他做一件事作交換,簡單地說,是交換夢想。

三年前,我們作了第一次的「不等價交換」,亦因此成為朋友。當時拜託阿立,請他寫下對智利帕塔干尼亞這片人間絕美風景的感覺,而作為交換的,是自己盡快完成一本關於香港大自然的書。那一次的交換,其實是取巧,我只是借了這個約定來鞭策自己努力圓夢。不過阿立也毫不介意,因為「不等價交換」的最終目的,不就是鼓勵大家完成自己的夢想?了解到阿立原來也有到台灣單車環島的願望,於是便跟他作了第二次「不等價交換」:我到台灣單車環島,換他正在創作中的澳洲打工與單車遊記。

總覺得,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是應該做的事。「人如果沒有夢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兩樣」,是喜劇演員周星馳的經典台詞,可是單有夢想而不付諸行動,也只是空想。《島內出走》一書的作者「蛙大」,把周星馳的名句發揚光大,分享了幽默的對聯:

「人生沒有挑戰,那就和鹹魚一般;
 鹹魚沒有翻身,另一面怎麼曬乾?」

夢想,就是沒有做過的事吧,某程度上都帶點挑戰性。就算只是想當條鹹魚,也要當得專業一點,沒有乾透的鹹魚,是會變質腐壞的。翻身,說的就是行動。自己也是個夢想頗多的人,但很慚愧,實現了的卻為數不多。跟很多朋友一樣,並非夢想大得不切實際,也不是能力和信心的問題,就只差那麼一點點的推動力,沒有踏出第一步。阿立的「不等價交換」,沒有什麼資源作後盾,卻就是這麼一種關鍵性的鼓勵,讓人走前一步,實踐夢想。

提到「蛙大」,是因為這次環島之旅最終成行,最後關鍵性地拉一把的,跟他也有關係。蛙大在台灣車友中頗有名氣,是因為《島內出走》一書,也是因為他不遺餘力地推動的「蛙單車環島贊助計畫」;而他自己,作為「蛙咖啡」的創辨人,也是一個很努力、且已成功實現夢想的典型。十七歲就從台北騎到墾丁,縱走了半個台灣島;三十多歲時選擇離開工作了11年的崗位,只為了環島;說他是位單車旅行狂,也不為過。由於對單車旅行、攝影和設計的熱愛,這位網路遊戲設計師毅然告別高薪厚職,在不起眼的台北小巷中創辦了結合冒險、單車旅行和攝影概念的「蛙咖啡」。創業夢想實現了,也積聚了一些資源,便隨即轉過身來,扶一把後來的追夢者:「蛙單車環島贊助計畫」正式登場,十台「蛙單車」,全年365天,免費借予有心圓成環島夢的人。

自己的環島決定來得倉卒,一時間沒法找到可以租用的單車,有台灣朋友建議,不如申請借用蛙單車。蛙單車的贊助對象,主要是資源緊絀的年輕朋友,自己資源尚算充裕,再說年紀距離「年輕」也已經有一段距離,故從沒有想過要申請。出發的日子快到了,仍在為租單車的事頭痛,留意到還剩下一台蛙單車,可能是數量的問題(較少人獨自出發),也可能是檔期的原因(只有12天),一直沒人借用,於是便送出了申請電郵。也許是託阿立的福,同樣是助人圓夢的「不等價交換」得到蛙大的認同,第二天便收到「審核已經通過」的回覆。

在台灣,可以做的公益事業有很多,選擇把資源投入贊助單車環島,明顯是自身的興趣,也是希望鼓勵年青人用環島的方式認識自己的家園。也許有人會問:環島熱潮已經很火了,其實不用再多加鼓勵了吧。的確,《中國時報》近月也報導,某單車龍頭企業的環島相關生意多得應接不暇,無論是出團還是租用單車,也得等半年。我們過著富足生活的這一代人,希望到台灣環島,可能只是為了尋刺激,又或者拿一個可以讓同儕羨慕的紀錄,也許沒有留意,社會上其實還有一些懷有環島夢卻資源緊絀的年輕人,連租一台適合長途旅行的單車也無法負擔。「蛙單車環島贊助計畫」讓有環島夢卻條件較差的年輕朋友都可以實踐夢想,正是我所敬佩的。

「只是希望以一個島內公民的小力量,助人實現大夢想」,是蛙大自謙的說法。人的力量,確有大小之分,蛙大提供的是免費借用的蛙單車,阿立的只能是身體力行的鼓勵,相比社會上五花八門的「圓夢計劃」基金,也許是微不足道。只要願意付出,助他人圓夢,不管力量是如何卑微,在我眼中,都是天使。

-------------------------------------------------
[1] 蛙大:本名楊明晃,台灣攝影/設計/文字創作者,單車旅行愛好者,台北「蛙咖啡」及「蛙單車環島贊助計畫」創辨人。「蛙大」的綽號原為英文「Frog」,源自當兵時擔任的「兩棲蛙人」職務。著有《島內出走》一書(遠流出版社, 2008)。

[2]楊德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曾任中學教師、大學講師及香港有線新聞台主播,離職後到澳洲參加「工作假期計劃」及單車旅行,現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修讀哲學及人文學博士。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美麗海灣,美麗不再

圖片:還我原本的杉原灣 - 陳敏明 攝於1997 - 刺桐部落格

四月的第一天,大致天晴。正當我騎著單車,奮力地在美麗的花東海岸線上飛馳的時候,另一群人,也在同一路線上,不過是逆向徒步,正準備向北進發。

這一隊自稱為「不要告別東海岸」的徒步隊伍,包括了有卑南與阿美兩族血統的歌手巴奈等多名花東藝術創作者與音樂人,準備從台東的杉原沙灘出發,循著祖靈帶領的道路,沿台灣最美的花東海岸,走過每一片被財團強佔、政府要做大建設的土地,希望在4月20日前走到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的總統府前。他們想告訴大家,東海岸的美景,將會發生許多環境負荷不了的大事。他們知道,這次的苦路如果不走,下次便沒有美景可走了。

很可惜,只差了一天,我錯過了遇上這一群美麗的人的機會,卻目睹了他們的出發地,台東杉原海岸上那絕不美麗的美麗灣度假村。

帶著愉快的心情離開卑南鄉杉原灣畔的「小魚兒的家」,向台東市方向進發,沒多久,眼前是一座刺眼的龐然大物。這是「美麗灣開發計畫」的工地現場,五層高的建築物,基本上已經完工。設計過時如廿多年前深圳灣度假村的主體建築物,截斷了延綿的天然海岸,遮蔽了美麗的沙灘,與周圍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這個被台東政府標榜為「帶動台東經濟發展與地方繁榮、增加就業」的開發案,屢次引發爭議。財團被揭以狡詐手段刻意迴避環評程序,地方政府卻配合放行,跳過法定程序發放土地及建造執照。雖然遭法院多次裁定為違法,台東政府卻無視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和內政部指令,堅持繼續開發,其後更以黑箱作業方式強行通過環評。

杉原海岸是台灣東部唯一的沙岸地形,擁有美麗天然的海岸景觀,更是當地刺桐部落的阿美族人傳統的活動地區。度假村施工過程中,當地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海洋及珊瑚礁被污染。杉原灣原是稀有的貝氏耳紋珊瑚的棲地、且種類多達150種,但數據卻顯示,活珊瑚覆蓋率,已比2009年下降約10%。這裡也是綠蠵龜上岸產卵的地方,建築工程開展後,八個月內,接二連三有海龜擱淺死亡,雖然原因不明,但海龜登岸之路,已被截斷。

圖:來自地球公民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不要告別東海岸」面書專頁

地方政府把海岸的國有土地交給私人財團經營,剝奪普羅大眾接近使用海岸的權利之外,也造成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問題,令他們失去原本靠海謀生的方式,只淪為開發財團的廉價勞工。整個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原住民,一直被忽視,族人中不乏相信開發能帶來就業、改善生活的想法,但也有不少希望保存他們與海岸土地密不可分的的傳統文化,政府卻只讓公眾聽到支持開發的聲音。美麗灣爭議初期,被認為只是破壞自然環境的問題,直到刺桐部落阿美族人站出來發聲,公眾才開始明瞭,開發案對部落的傷害與分化有多深。

曾經向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老師請教過美麗灣的問題,他認為,美麗灣並非個別事件,破了這個缺口,整個東海岸就要全面淪陷,部落文化與自然資產,將會被掏空。地方政府常以公共建設為名榨取土地,卻非為公共利益,而是為財團提供低廉的投資開發成本,同類事件,單在東海岸就多達六十多宗,「不要告別東海岸」隊伍徒步途中走訪的,也只能是其中少數。盤據杉原沙灘的美麗灣度假村有85個房間,只算是中型開發,同一海灣中,便有三個各自超過500房間的大型開發案正在規劃中,只要美麗灣一過關,這些大型開發便會開始動工。美麗灣的個案,讓我想起香港的西貢大浪灣與大埔的龍尾灘,雖然龍尾灘的命運仍不樂觀,大浪灣總算是保住了,只不過,相比起台灣東海岸的嚴峻形勢、當中利益交纏的醜惡,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騎單車沿花東海岸一直南下,沿途是全台灣原住民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土地開發造成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一路走來,最教自己口定目呆的,莫過於看見在花蓮秀林鄉那壯麗的山海景觀中,忽然冒出一座座突兀的水泥廠。靠山的太魯閣族人已被水泥業強佔土地,如今靠海的台東都蘭灣阿美族部落,也要被觀光設施包圍了;下一站的達仁鄉,排灣族的部落,仍在即將成為台電核廢儲存地的夢魘中。台灣在在2005年頒佈了「原住民族基本法」,載明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土地內從事開發,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同意或參與,分享相關利益,現時財團和政府,卻總是在決定開發土地後,才通知世代居此的部落居民。

進入花東地區以來,難得的天氣放晴。本來變得美麗的心情,在經過美麗灣後,忽然又沉重起來了。近年香港人愛上了到台灣旅行,對花東海岸的壯麗風光,更是趨之若鶩。在歡天喜地地入住豪華的渡假村之時,也請想一想,背後讓當地環境與原住民揹上的,是什麽樣的代價。環島途中走過東海岸,更加明白需要珍惜的理由。


(文章另見於 2013-4-21<主場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