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南迴四月雪


環島旅程進入了第六天,也是騎行東海岸的最後一天。早上告別大武鄉,繼續南下,向充滿南國風情的墾丁進發。今天的行程,將會是環島旅途上最令人「驚喜」的一天。驚,是因為即將進入被譽為最具挑戰性的南迴公路,但緊接著的199縣道,又陡又多急彎,才是最嚴峻的挑戰。至於喜,從南台灣中央山脈南端的蓊鬱森林,穿越開滿白花的深谷,一直騎到熱帶珊瑚礁海岸的碧海青天,綺麗風光,確實令人心曠神怡。 

南迴公路呈東西走向,西邊出口為屏東縣楓港鄉,東邊則為台東縣達仁鄉,車友們都稱之為「南迴大魔王」,皆因一開始便是連續12公里的上坡路,爬升近500公尺,到達屏東與台東兩縣交界的最高點壽峠之前,連喘口氣的水平道路都沒有。
  
到了達仁鄉,在分岔路口忘了右轉,差點騎到台26省道仍未開通的部份去了。台26是一條比較奇怪的公路,分成互不直接相通的三段,差點走錯了的,是第三段,從達仁經下南田至安朔,計畫中會接到旭海。安朔至旭海路段,現時仍未動工,除了涉及軍事管制區,也是由於這裡是台灣少數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並且是屬保育類的椰子蟹和綠蠵龜的家園,生態價值甚高,工程一直受到保育團體及屏東政府的反對。除了自然生態,工程還牽涉到歷史古蹟的破壞,連接南田至旭海的,是台灣最南端的古道,有近一百四十年歷史的「阿朗壹古道(1)」。台東縣政府一直大力支持興建台26線達仁至旭海段,屬於台東地界的達仁至安朔部分,早已完工;屏東縣政府則有保留,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12年初設置「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阻止台26線貫通這片生態寶地。  
 
回歸正路後,便是南迴公路那漫長上坡的開始。一路的長坡,人車稀少,偶爾見到逆時針方向環島的車友,輕鬆地滑行下坡,我卻是氣喘如牛地在拚命,但總算仍能強顏歡笑地打個招呼,說聲「加油」。(這倒有點奇怪,需要加油的,不是我嗎?) 經過幾天操練,狀態已比剛開始時好多了,甚至有點「回復當年勇」,但畢竟是連續的超陡上坡,一小時後,便不得不下馬推車。原先一路苦騎,只顧低頭前進,推車上坡,反而有機會細看路旁風光。四月初夏,遠處中央山脈尾脊滿眼蓊鬱,深谷之下,幽林中一叢叢白花掛在樹梢,彷如白雪,原來是盛放中的桐花。通常在四月下旬才開放的桐花,今年似乎提前綻放,不過近年全球氣候持績反常,野外植物在不適當的季節開花,已是見怪不怪。 
 
滿山遍野的桐花,是大戟科的油桐屬植物落葉喬木,在台灣有「四月雪」和「五月雪」的美名,皆因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中旬,盛放後的桐花開始飄落,風一吹,便宛如白雪紛飛,滿地覆蓋,浪漫非常。看著谷中油桐花海,讓我想起一位攝影師朋友Naoh(山本直洋)的空攝作品 - 長野高遠城址櫻花花海。Naoh是位識於微時的日本朋友,是少數乘機動滑翔傘作飛行拍攝的攝影師。日本櫻花盛放的場面,本來便很壯觀,這幅刊登在日本老牌攝影雜誌《朝日相機》的作品,從滑翔傘上低空拍攝,感覺更加震撼,難怪海峽兩岸近年皆爭相模仿,尤其是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灣,大量栽種櫻花,嘗試複製日本春初「櫻花之海」的震撼。猶記得環島首日途經新北市三芝鄉,看到路邊不斷出現「櫻花木道」的指示牌,據聞為了打造此觀光景點,特地栽植了三萬多株的櫻花樹苗,其中不少是日本的吉野櫻和八重櫻。 
 
台灣現時大量栽種的櫻花,很多都是來自日本的品種,外來種的問題,是對本土植物生長空間的侵佔,危害當地生態,在社會中已經引起不少迴響。台灣近年也在各地大力推廣以桐花為主題的慶典活動,漫山的桐花,與客家族群有著深厚淵源,結合鄉土文化的觀光事業,也受到地方政府、甚至文化界的推崇,更被譽為很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似乎不應存在任何爭議。然而,似乎很多人都忘記了:台灣並沒有原生的油桐屬植物,日據時代為了利用其種子油與木材,才從華南地區引進原名廣東油桐(Aleurites montana)的桐花樹,在淺山地區大量栽植。桐油曾是油漆的重要原料,後來被合成的化工原料取代,油桐樹林也逐漸被遺棄。野化了的花海成了觀光資源,轉化為商機,繼而變成客家文創產業的重要部分,大概是一個意外。 
 
對台灣的自然和社會觀察入微的劉克襄老師,看到了一個如同濫種櫻花的生態危機:人們不再只滿足於現存野外資源帶來的有限收益,開始拓展人工的複製 - 在野外大量栽種油桐樹,也令自然生態質變。桃園 、新竹、 苗栗一帶早已桐花泛濫,東海岸的山坡也處處綻放,到了近年,連台北盆地也失守了。香港過去也曾經為了美化市容和急於取得綠化成果,大量引種外來品種,近年已經糾正錯誤,開始推廣種植本地原生樹種,曾經連續十年參加漁農自然護理處的團體植樹計劃,見證了這個可喜的轉變。 
 
正當望著滿山桐花在發呆之際,兩位也在環島的台灣車友,從後慢慢趕上,互相打過招呼後,也交談了幾句。
 

 「如果台26早一點開通到旭海的話,大家便不用如此辛苦了。」其中一位車友說。 
 
 「可是,這樣一來,那裡的海龜豈不是無家可歸了嗎?」我想起了不再有綠蠵龜登岸產卵的台東杉原海岸。 

 「哎,你也說的對。」對方先是一怔,大概料不到會聽到相反的看法,但隨即也明白這點簡單道理。 
 

不需要說大道理,也不用解釋複雜的概念,很多值得珍惜的自然資源,一旦破壞,便永遠失去,不是隨便在別處劃出一片保育區,便可以補償,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們,都會懂。屏東縣政府以行動阻止台26線貫通這片國境之南的最後一塊淨土,是因為民意。可是,桐花泛濫的危機,大家似乎還是不太明白。民眾既然喜愛,地方政府也樂得順水推舟。是桐花狂熱的溫度太高?還是「鄉土文化」的名字太沉重?
 
 

--------------------------------------------------------------------------
(1) 阿朗壹古道:又稱「阿塱壹古道」(阿塱壹是台東安朔村之舊稱),台灣最南端的古道,位於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旭海之間,沿中央山脈東南段與西太平洋之間的礫石與珊瑚礁岩海岸線伸延。清同治13年至光緒21年間(1874-1895),台灣先後開闢了八條東西越嶺道路,此為「琅嶠卑南道」(連接恆春與卑南)的西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