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雲流.花舞.南湖(十四) – 佛光,湖光


南湖主峰頂上的日出,的確教人難忘,我們逗留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後,才依依不捨地開始下山。日出後氣溫稍為上升,沉在谷底的雲霧,也開始慢慢地升上來了,下山的時候,雲霧一陣陣的從西面向著我們湧過來,忽然注意到腳下谷中的雲海中,投射出山脊線的影子,影子之上的中央位置,現出一輪七彩光環,我知道這就是難得一見、而且是轉眼即逝的「佛光」現象,興奮得大聲地呼叫,通知其他的隊友。雲霧向著我們湧過來時,七彩光環隨之變大,而且越來越明顯,更奇妙的是,我們每一位隊員的身影,都投影在光環之中,我們揮手,光環中的影像也揮手,我們移動時,光環也亦步亦趨地尾隨。




「佛光」是一種自然的物理現象,氣象學上稱之為「光象」、「光環」或「布羅肯現象」(Brocken Phenomenon),民間也有稱為寶光、寶光環,台灣人則習慣稱之為「觀音圈」或「觀音輪」。佛光屬於比較罕見的現象,不過在經常雲霧纏繞的高山之上,見到的機會亦較多,產生的成因,大致與霓虹相仿,簡單地說,是陽光透過雲霧中的水滴反射、折射和繞射後產生的光學現象 (1)。觀察者面前存在能讓陽光穿透的薄霧,是先決的條件,薄霧除了折射,也有作投影螢幕的作用,這樣陽光經過折射、繞射等作用之後,就有機會將觀察者的身影投影在薄霧之上。

位於四川的峨嵋山,是佛教名山,山上的佛光,舉世聞名,與日出、雲海和聖燈合稱「四大奇觀」,而佛光更被形容為其中最奇特的一種。「佛光」之名,亦是來自佛教信奉者,因光環中的身影,看似佛相顯現,以前亦有信徒得見佛光後,堅信是蒙佛感召,縱身跳向光環而墮崖身亡。佛光大多在高山上才能有緣遇見,但也不是登上高山,就一定看得到,因為需要有雲霧、觀察者的位置和太陽照射角度等的配合,才有機會出現,所以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現象,古人更認為此奇觀,乃是非常吉祥之預兆。雲霧向著我們快速地飄過來,光環亦迅速變大,這時眼睛好像是出了問題一樣,竟然看不出眼前的光環,到底距離自己有多遠,感覺非常奇特,只是光環同時亦越來越暗淡,最後完全消失。當未及拍下奇觀的隊友正感失望的時候,另一團雲霧飄過來,光環又再次出現了,能夠一見佛光,已感覺非常幸運,何況是連續的兩次呢。










攀下早前經過的大片岩板坡,回到主、東峰鞍部上的三岔路口,繼續向東峰進發。橫越整個鞍部,用了近三十分鐘,這片廣闊的平地上,起伏甚緩的圓弧小丘散布於其間。這是個古冰帽的遺跡,曾經孕育了上、下圈谷中的兩條冰川,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整個鞍部填滿冰雪,一片白茫茫的純淨世界,情景是何等的壯觀。

南湖大山的名字中,雖然有個「湖」字,但是高山之上,其實並沒有湖泊,審馬陣池也實在是太小了,不能稱做「湖」吧,那麼湖從何來呢?這使我想起,香港也有一些以「湖」為名、卻無「湖」之實的地名。在香港的新界區,很早已有遷移自北方的客家人聚居,「湖」和「窩」,都是客家人對溪流集水區的說法,意指山與山之間的凹陷處,較為寬廣者,稱為「湖」。西貢東有地名「鹿湖」,其中的「湖」字,描述的就是一片中間低陷而四周稍高的盆狀地。台灣也有不少客家藉人仕,南湖的「湖」,也許亦是源自客家式的地名。

不過這都只是自己個人的推測,真正有記載的說法,是南湖大山上有巨幅的碎石坡,在艷陽下閃閃發亮,遠看如波光艷瀲的湖水,連太平洋上的日本船隻也可以見得到,而且被誤認為是高山湖泊,因而得名。那麼這片把日本人騙倒了的碎石坡,又在哪裡呢?就在我們橫越主、東峰鞍部往東峰的途中,當早晨太陽升起至一定高度時,我們就知道「湖」在何方了。南湖地區出露的岩層,主要為灰黑色的板岩,夾有厚層之變質砂岩、結晶石灰岩與變質礫岩,而東峰的南坡,就是一整片以板岩組成的陡滑裸岩,從峰頂開始,以約40至50度角地傾斜而下,一瀉千里,無法估計其面積。那幾乎是寸草不生的灰黑岩坡面,雖然滿佈因風化崩裂的板岩碎石,反射著早晨的陽光,依然顯得閃閃生輝,遠看時,還以為是岩面潮濕的緣故,其實從裸岩以至板岩碎塊,表面均十分平滑,故有反光的效果。

在走近東峰之前,看見這一巨幅的板岩碎石坡,會有不知如何上攀的擔心,而事實上如此光滑兼陡峭的岩坡面,對於穿著硬底登山靴的山友來說,的確是有隨時失足滑下的危險,當到走近岩坡時,便發現在碎石堆之間,其實是有隱約可看見的路跡,一直繞至東峰的東南脊;中途遇上完整的大幅岩面,就只有沿著狹窄的裂隙上攀。不過因為風化劇烈,路跡亦常因碎石的滑動而不甚清晰,需特別在意,以免誤闖難以跨越的危險地段。





在橫越東峰南坡途中,俯視大幅的裸岩坡直瀉下和平南溪(舊稱「大濁水南溪」)的源頭,景觀氣勢龐大,但在雨後濕滑和結冰的日子,就難免有教人心寒的感覺,因為只要腳下一滑,便會一直滾落溪谷底,不知何時才能停止。向東南延伸的溪谷,亦是近年確認的冰川遺跡 - 3號U形谷,其U形的輪廓,很容易就可以辨認出。根據台大地理學研究所在2000年的調查報告,3號谷長達3公里,寬約半公里,深300至500公尺,是南湖大山上三道U 形谷之中規模最為宏大的。U形谷的終端處,有一高約10公尺的丘狀堤,橫亙谷口,估計是古冰川的端冰磧 (2);溪床上還有連續的兩個呈現典型冰盆特徵的圈谷(8和13號圈谷),圈谷間的冰坎,被和平南溪的溪水切穿,形成一連串的瀑布群,可惜在我們經過的位置,均無法望見。

從和平南溪上溯南湖圈谷,是另一條資深山友推崇的經典路線,有機會的話,也希望能夠一探。據說這條路線,就是沿著溪邊走,要是不行,旁邊也一定有高繞的路,對於我這個「溯溪迷」兼「瀑癡」來說,如果能夠沿溪上溯,戲水賞瀑,就真的是完美了。


--------------------------------------------
(1) 雲霧反射來自觀察者背後的陽光,光線穿過含有水滴的雲霧,產生繞射現象,繞射現象在水滴旁形成眾多的新光源,新光源之間彼此互相干涉,最後所有的干涉的共同結果,是在光源週遭形成內藍外紅的七彩光環,觀察者的身影,亦會被投影在光環之中,這就是「佛光」現象。

(2) 端冰磧:Terminal moraine,也稱「端堆石堤」。冰川消融之前,如果其前緣在谷中某處停留了一段時間,其沉積物堆積形成的堤狀地形,就是端冰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