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公司的放假安排有一定限制,每次到日本旅行,大都是在春未夏初的季節。日本的地理位置偏北,六月的高山,很多仍是白雪蓋頂,需要雪攀的情況居多。白雪靄靄的景色固然美麗,但也希望轉變一下口味,嚐嚐登夏山的樂趣。
台灣的高山,巍峨壯麗之形態,不比日本遜色,在海拔高度方面,甚至勝之而無不及。地理位置偏南的「福摩莎」,亦令山區的氣候和生態環境更加的多樣化,去年到雪山登頂,在短短一天內,就可以從冰天雪地的峰頂下降到暖濕的宜蘭海邊。再者,日本的消費高昂,遊一趟日本的費用,足夠在台灣玩兩次。當然,台港兩地那相近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更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去年聖誕節從台北回到香港後,又急不及待地計劃下一個台灣登山之旅。聖誕節之後,下一個長假期便是農曆新年,香港和台灣的山友,都建議我到合歡山賞雪。這本來是個好主意,但是過去幾年,自己都是趁著農曆新年假期外遊去了,所以今年希望留在家裡過年,三月的復活節有四天假期,正好安排另一次台灣登山之旅。在為今次旅程選擇目的地時,確實也花了好一些時間。因為有公路連繫,合歡山五峰是比較容易登上的百岳,也許到我五、六十歲的時候,仍會有能力登上,所以並不急於到訪,趁自己還年輕,還是會先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山。
在網上搜尋資料、瀏覽台灣山友的遊記,得出了幾個心目中的選擇,再看看各登山社在這段時間的活動計劃,最後選擇了南台灣的北大武山。說來有點奇怪,雖然貴為「台灣五岳」的一員,跟香港的山友談起北大武,沒有人知道在哪裡,沒有參加登山活動的台灣朋友,對「北大武」這個名字,竟然也十分陌生。當我定下了計劃後,有十位香港山友相繼加入同行,至於北大武是座怎麼樣的山,他們其實也不太了解,只能參考我找到的資料,所以我也很感激他們對我的信任。
標高3090公尺的北大武山,座落於屏東縣泰武鄉及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處,是「台灣五嶽」的老么,台灣百岳之中,編號92。北大武山在中央山脈主脊的最南端,是南台灣最高的山峰,山形巍峨壯碩,從屏東平原和南部海面,均可仰望其魁偉的山體,屏嶂東方天際,擋著大平洋吹來的濕潤海風,因此也有「南台灣屏障」的稱號。
北大武山山脊瘦狹,東西兩側彷如刀削般陡峭,由北往南望去,只見一座碎石滿佈、頂上尖銳的錐形山體。因為山勢陡峭,稜線瘦狹,登山時沿途兩旁多為斷崖。大平洋吹來的濕潤海風,因受山體所擋,被迫急速上升,容易形成雲霧和地形雨,因此北大武山上終年潮濕,山徑異常濕滑。不過這些對於經常參加登山活動的山友來說,這都是有路可尋的明顯山徑,沿途也設有輔助繩索和防護繩網,只要小心一點,橫越塌坡時動作快一點,其實不難應付。
登北大武山最「難」的,還是山上那變幻莫測、難以估量的天氣。一年365天,大概有150天是陰雨天,年雨量達4,400毫米,大雨由晨早一直下到旁晚,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就算不下雨,山上也經常雲霧飄緲,難得看到一小片藍天,轉眼濃霧又掩至。登上高山,就是為了眺望遠景,如陰魂不散的山霾雨霧,常令辛勞登峰卻無景可觀的山友,感到十分氣餒。不過話說回頭,若不是北大武山那終年潮濕的環境,便也孕育不了山上的無雙美景:壯觀的雲海雲瀑,以及那茂盛的鐵杉和紅檜神木群落。
在有了「打水戰」的充分心理準備,也帶齊了所有的防水登山裝備,一行十一人,就在復活節假期前一天的傍晚,飛抵了台北的桃源國際機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