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檜谷山莊位於西稜脊上,要賞日出,雖然不一定要到北大武之顛,但起碼要登上北大武與2942峰之間的稜線,最遲凌晨二時就要出發。也許已經看過了壯美的日落雲海,大家也沒有強烈的要求要看日出,所以便樂得多睡兩個小時。四時十五分,我們離開檜谷山莊,在黑暗中輕裝向北大武主峰進發。經過了一夜的休息,JJ似乎好多了,但之前一天晚上吃不下任何東西,怕體力不支而影響了大隊的進度,所以決定留在山莊,蕃茄亦留下來陪她。
沿著西稜線上攀,大約走了900公尺之後,山路右方忽然出現一個大缺口,因為天還未亮,缺口下面是什麼,看不清楚,不過看到攔住缺口的繩網,就知道這裡不得越雷池半步。這是山友們所說的「風口」,顧名思義,強勁山風,不斷地從缺口吹上來。2942峰的西南,是一幅千尺斷崖,前一天黃昏在光明頂上看日落時,雲霧飄渺之間,隱約見過識其雄姿,而風口就正正是在接近大斷崖頂的位置,聽嚮導員阿華田說,如果天氣清朗,從風口往外探視,可以清楚看到腳下大斷崖那驚心動魄的景觀,萬丈深淵之下,就是瓦魯斯溪谷底。
山路方向稍為偏左,離開了稜線,在蓊鬱的原始森林中繼續陡升,在接近6K的里程標柱時,路徑變得越來越潮濕。這裡是台灣目前僅存最大的原始林帶,杜鵑叢間,散落著樹幹粗大的紅檜樹,忽然林中現出一個龐大得驚人的黑影,原來已經到了「北大武神木」所在地。這是一株估計接近三千歲、需要十幾個人才能合抱的紅檜巨木,因為天色仍昏暗,看不清楚神木有多高。林中其實也有不少頗粗大的紅檜木,但若要稱王,就非這棵北大武神木莫屬了。這裡已是海拔2473公尺的高度,一向容易出現高山反應的隊友畢傑感覺不適,並且開始嘔吐,決定不再繼續上攀,退回檜谷山莊。
神木四周的霧林帶,是孕育南台灣多條主要溪流的水源地,高屏溪、荖農溪都是源自這片原始的迷霧森林。走過神木之後,天色開始漸漸亮起來,不久便到達6.3K的最後水源處。這裡是隘寮南溪右支的源頭,流經檜谷山莊後面、供應山莊用水的溪流,就是在這裡開始。冰涼的山泉水不斷從岩壁上滴下,舀一把擦擦面,頓覺精神爽利。
走出霧林帶,景觀漸變開揚,兩旁是夾道的鐵杉純林(1),林下是密麻麻的箭竹叢,回望2942峰,眼前遠近均為壯碩挺拔的鐵杉,猶如千軍萬馬,守護著魯凱族和排灣族人的聖山。台灣鐵杉樹型優美,樹幹挺拔粗壯,可高達五十公尺,分枝多而呈水平伸展,形成傘型樹冠,有如人工修剪成的盆景。與同行的山友談起,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聯想起姿態奇美的黃山松。
攀過一處陡峭的岩壁,不久便到了7.4K 的分岔路口:往右的路徑不明顯,經2942峰及2375鞍部往南大武山,而往左拐的,則是往大武祠及北大武山三角點的登山道。山徑從這裡開始登上海拔2891公尺的稜線,視野更加開闊。走在瘦狹的稜線上,兩邊均山勢陡削,經常要步步為營,沿途前望是大武祠所在的山頭,後有2942峰,山下浩瀚的雲海之上,隅見露出雲端的山尖,如浮於海上的仙山。看到稜線上蜿蜒的山勢,就不難明白,為何原住民稱大武山為bologan,那是「屋脊橫梁」的意思。日出之後,稜線上群峰的身影,投在西面雲海上,幾乎連屹立稜線上的鐵杉,也可以依稀分辨。因為縣界沿著稜線劃分,我們在稜線上走,右腳踩台東,左腳踏屏東,頗為有趣。
稜線兩側鐵杉屹立,雖然不及霧林帶般茂密,但因長期受各個方位的強風吹壓,枝幹除了是平展生長,更多的是扭橫摺曲,造形更加奇特。鐵杉木或單株、或成群,背後襯以雲海和藍天、數座彷被飄緲雲霧托起的岩峰,好一幅巨型的國畫山水卷軸,展開在眼前。
--------------------------------------------------
(1) 台灣鐵杉,亦稱為「栂」,英文名Taiwan Hemlock,學名Tsuga chinensis var. formosana,為松科(Pinaceae)鐵杉屬(Tsuga) 常綠喬木、台灣原生的特有變種,分佈於全島海拔1000~3000公尺的地區。天然林的海拔分佈,主要於2100~3000公尺,雲霧帶之上、雪線之下的冷溫帶針葉林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